建築特色日洋兼併:静心苑

台北包車一日遊-迎新春來這裡玩翻天

松山療養所成立於1915年,是臺灣最早的肺結核病收容機構,因著松山療養所的成立,誕生了所長宿舍,
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應是在 1922 年〈總督府官舍標準化〉法令發布後所建置,當時高等官官舍之設置是具有一定特有之規範。
靜心苑(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為日式木構造建築,無論是雨淋板的設置、和式小屋二重樑屋架、空間格局、建材等,
大多為日治時期營建技術之展現,其中室內傘型天花以及入口外玄關兩側柱型之裝飾皆為其特殊語彙之呈現,具有其文化資產價值。

靜心苑前身則松山療養院所長宿舍,經重新整理後變身為充滿大正昭和味道的日式老宅餐廳,除了可以觀賞日式建築以外,
還可以在這吃到養生懷舊中式套餐及蛋糕、飲料,重點是價格不貴,算是台北市區中的世外桃源。
現在的靜心苑是松山療養所所長的宿舍,位於原松山療養所宿舍的對面,所長宿舍約於1940年興建,建築特色日洋兼併,
2006年由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經修復整建1年半後,終於在2020年變身為南港藝文療癒空間靜心苑。

輕鬆休閒育樂之地:湖山六號公園

台北包車一日遊-迎新春來這裡玩翻天

鄰近大湖公園的湖山6號公園,是座以自行車為主題的共融式遊戲場,距離捷運站非常近,也有收費停車場可開車前往,
湖山6號公園裡除了有自行車造型的兒童遊樂設施外,亦有戲砂區及平衡木區讓孩童能夠玩耍放電,此時父母可至湖山6號公園內的三行亭內休憩,
乘涼休息的同時亦可遠觀在遊樂區遊玩的小朋友,正好呼應亭柱上的「三三兩兩可避急驟風雨 行行坐坐笑睇孩童嬉戲」,是個值得玩一個整個下午的親子遊樂公園。

別有遊觀登臨之勝:胡適紀念館

台北包車一日遊-迎新春來這裡玩翻天

胡適是提倡自由主義的先驅,在思想上受到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
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曾任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此胡適紀念館原是他晚年回臺灣就任中研院院長的南港住宅(1958-1962)。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逝世後,
中研院院務會議通過「胡適先生故居完全供作胡適紀念館之用」,隨即籌組「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胡適紀念館也於同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1998年元月改隸於近代史研究所。

胡適紀念館包含3部分,一為胡適先生晚年回臺灣出任中研院院長的南港住宅 (1958-1962) ,即臺北胡適故居。
故居的建築、廊道、擺設等格局,大體上仍保持先生生前生活起居的原有風貌。二為陳列室,係1964 年美國 亞保險公司史帶(C. V. Starr) 捐贈建造,
展示胡適先生的著作、手稿、照片、遺物與紀念物,以及胡適在臺灣紀錄片等。三為胡適墓園。墓園地區於1974 年增闢為「胡適公園」。
公園依 丘阜拾級而上,曲徑濃蔭,有山林幽靜景緻。開放以來,國內外慕名到此人士,瞻仰墓園之餘,別有遊觀登臨之勝。

被人稱為「救命街」:西昌街青草巷

台北包車一日遊-迎新春來這裡玩翻天

走在臺北龍山寺附近的西昌街上,會聞到一股濃濃的青草香味,那甘醇的清香飄來,就知道這裡是臺北著名的青草巷。
在224巷中,有10多家藥草店聚集,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據說艋舺開墾之初,當時流行疾病相當多,但是有證照的中醫卻極少,
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大家都是喝青草熬成的湯汁來治病,許多的古傳偏方,都隱藏在其中,當時還被人稱為「救命街」。

後來因為龍山寺取消藥籤和健保的實施,青草產品轉型成為自然養生的食品。這裡的草藥有100多種,都是臺灣所產的道地草藥,
由南部運上來,經過乾燥處理。而著名的青草茶,是炎炎夏日的退火聖品,許多人會來這買幾包,自行回家烹煮。
在臺北市政府的規劃下,青草巷和龍山寺比鄰的廣州街209巷,種植有蘆薈、紅川七、虎耳、薰衣草等青草藥的活體樣本,設為藥用植物園區,也讓這裡成為戶外教學的好場所。

深遠的古蹟價值:臺北監獄圍牆

台北包車一日遊-迎新春來這裡玩翻天

初建於一九一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乃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臺北監獄的平面呈輻射形,
此為十九世紀 各國監獄的潮流,它的四周圍以高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一九一0年代拆除的臺北府城牆,主要為安山岩及唭哩岸石,這些都是清末光緒年間從大直與內湖附近石場
運來建造臺北府城之材料,當時先自山上運至基隆河邊,再以舟船經過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於今視之也具有深遠的古蹟價值。

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位於大安區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初建於一九一0年代前後的日據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
日本統治者乃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臺北監獄即是臺灣近代獄政史的具體見證。
如今其遺蹟只剩北面與南面幾堵高牆,但仍令人感受到沈悶肅殺的氣氛。

臺北監獄的平面呈輻射形,此為十九世紀各國監獄的潮流,它的四周圍以高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一九一0年代拆除的臺北府城牆,
主要為安山岩及唭哩岸石,這些都是清末光緒年間從大直與內湖附近石場運來建造臺北府城之材料,當時先自山上運至基隆河邊,
再以舟船經過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於今視之也具有深遠的古蹟價值。